真実の救いの世界 紅楳 英顕 撰/謝添基 譯
第三章 邁向救拔之道
前述二章中提到過,聖人自己自身獲得救拔,並且引薦給我們的淨土真宗,是一種他力教法,主張不是單憑自己努力修行就可獲得救拔,而是全盤地藉由佛力才能獲得救拔的。這麼說來,在淨土真宗的的信仰上,是否就不需具備任何頂戴佛恩 (為了成就信心決定) 的心了嗎?關於這一問題,應該從聽聞聖人以及蓮如上人的開示中尋找答案。第一章中提到,聖人捨棄了自力之道而成為法然上人的入門弟子一事,是在他二十九歲的時候,關於當時的詳細情況可從惠信尼所撰《惠信尼消息.五》中窺見得知:
與法然上人見過面之後,聖人在百日間,無論雨天晴天,或是有無任何要事,都前往上人處請益,其堅定之心情和以前在六角堂閉關時毫無分別。聖人從頭到尾所談論的不外是針對後世之事而最後所得到的結論就是,善人也好,惡人也好,都同樣應該跳脫生死之道的開示。
可知,就如同進行六角堂百日閉關的計畫一樣,聖人也在法然上人座前請益了一百日,而且為了聽聞法然上人的教法,無論下雨或放晴,也不管是怎樣的日子,都不曾缺席過。聖人自己也在《淨土和讚》中說道:
譬若大千世界中,未曾見之火過往。聞得佛之御名者,必得堅定不退轉。
強調了聽聞的重要性,也說明了那是邁向救拔(信心決定)之道。蓮如上人也在《御一代記聞書.一五五》中提到:
佛法應闕世間之隙而聽聞之,若想撥世間之隙以聞法則為膚淺。余曰佛法不待明日。
這也是在強調聽聞的重要性。文中所謂「闕世間之隙而聽聞之」或是「撥世間之隙以聞法」,都是指說從忙碌的生活中找出時間來聽聞佛法的意思。但是,「闕世間之隙而聽聞之」強調的是,不管有多重要的世間事務要處理,也都先予以放下,等聽聞完佛法之後再去處理;相對地,「撥世間之隙以聞法」的意思則是,認為聽聞佛法並不特別重要,所以就找個時間去聽聽。所以,蓮如上人才會強調,聽聞佛法必須比世間任何事務都看得重要。又在《御一代記聞書.一九三》中提到:
恁他如何不信,一旦聽聞入心,於御慈悲之間,當得信也。佛法但需來聽聞而已。
說明了聽聞才是向信之道。文中「恁他如何不信」這句話含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常常聽到有人說,佛啦或是淨土啦這類話題,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或許還有人會相信,但是,在科學相當發達的今日,可就無法教現代人相信了吧。對照上面這句話,其實也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在五百多年前蓮如上人時代,當時的人們也不見得是一開始就產生信心的,而是基於「闕世間之隙」而熱心地聽聞之後,許多人才成為信心決定的人。不過,在這裏要提醒一件事,在佛教裏有句話說是「聞不見聞功」,他力信心並不是基於我們努力聽聞的功德而得來的,而是如前述蓮如上人所開示的「於御慈悲之間,當得信也」,完全是受到御慈悲的育化才能獲得的。
聖人針對聽聞問題在《教行信證.信卷》中做了說明:
總之,謂聞之於經者,乃眾生聞佛願之生起本末,莫有疑心。此謂之聞也。
「眾生」,指的當然是我們所有眾人;「佛願之生起本末」中的「佛願」,指的是阿彌陀佛希望在救拔所有一切眾生之後才成佛的本願;「生起」指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究竟為了甚麼目的而發起的,那是因為世上有自我中心且罪業深重而無法單憑自己的能力成就開顯的我們這些人(聖人就說過,佛的本願,是爲了自己這樣罪業深重的人而生起的)。「本末」的「本」,指的是當初阿彌陀佛為了真正救拔所有一切眾生,經過長遠的時間思考究竟該發立怎樣的本願(五劫思惟之願),以及再歷經長遠的時間修行以便成就該本願(兆載永劫之修行)等等經過;「末」則是指成就本願之後,一直到今日都持續著他的救度活動,同時阿彌陀佛的大悲也都隨時注流在我們心中(十劫成佛、本願成就)。也就是說,所謂聽聞佛願之生起本末一事,就是要聽聞阿彌陀佛為了救拔罪業深重到幾乎無可救藥的我,而歷經長遠的時間所苦思考本願的那份佛的慈悲心。接下來的「莫有疑心」則是說,有關阿彌陀佛生起本願的那份佛心,我們應該不對其抱持任何懷疑地如實聽聞,因為我們是罪業深重的人,必須藉由本願的法力得以被救拔而毫無疑問地可以往生淨土(佛所在開顯之國度)的幸福者,同時會為此而惠蒙感受到欣喜的人。最後一句「此謂之聞也」是說,絲毫不抱持懷疑而聽聞本願的態度就是聞法的態度。只是聽聽,不能算是真正的聽聞,本著一個信的態度去聽,才是真正的聽聞。這時候,也就成就了信心決定,得以邁進救拔的世界了。以上就是蓮如上人所開示的「佛法但需來聽聞」的旨意,而聽聞(學習教法也包括在聽聞的範疇裏)正是淨土真宗邁向信心之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