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修行是解脱的的方法,一般的念佛是修行的一种,净土真宗的修行是没有行可修,因为这里是佛为我们完成了修行,把成果赠送到你面前让你接收。

听清楚南无阿弥陀佛的名义,在里面有你(南无)和佛(阿弥陀佛)微妙的关系存在,真正顶戴了这个关系 —‘被救与拯救’的关系后,你就会确实的打从心底‘南无’的归命慈父阿弥陀佛。

就同失散的儿子被慈父遥远的呼唤声所召唤,感应到而自然而然的忆念起慈父来......

Sunday, August 2, 2015

八七 他力回向 た り き え こ う

  八七 他力(たりき)回向(えこう)
                                                 久雄老師写於 201410月25日

回向者大乗真髄回向(えこう)とは大乗(だいじょう)真髄(しんずい)
修行成道之肝要修行(しゅぎょう)成道(じょうどう)肝要(かんよう)なり)
自己修善之功徳自己(じこ)(しゅ)(ぜん)功徳(くどく)は)
単不留自己利益(たん)自己(じこ)()(やく)(とどま)らず)
回轉趣向廣及他回轉趣向(えてんしゅこう)(ひろ)()(およ)ぶ)

慧遠著大乗義慧遠著(えおんちょ)大乗(だいじょう)()(しょう)』に)
説三種衆生回向三種(さんしゅ)()く。衆生(しゅじょう)回向(えこう)・)
菩提並実際回向菩提(ぼだい)(ならび)実際(じっさい)回向(えこう)なり)
己所修善根功徳(おのれ)(しょ)(しゅう)善根(ぜんごん)功徳(くどく)を)
回向他衆生第一()衆生(しゅじょう)回向(えこう)するは第一(だいいち)
轉己善根向菩提(おのれ)善根(ぜんごん)(てん)じて菩提(ぼだい)()け)
趣求其果徳第二(その)()(とく)趣求(しゅぐ)するは第二(だいに)
向功徳眞際之性功徳(くどく)眞際之(しんさいの)(しょう)()け)
回向茲趣為第三(ここ)回向(えこう)して(おもむく)第三(だいさん)()す)
実際者真如法性実際(じっさい)とは(しん)如法性(にょほっしょう)なり)

曾無一善之凡夫曾無一善(ぞうむいちぜん)()凡夫(ぼんぶ)
如何得回向之實如何(いかん)回向之(えこうの)(じつ)()ん)
君知耶他力回向(きみ)(しる)() 他力(たりき)回向(えこう)
彌陀本願加備力彌陀(みだ)本願(ほんがん)加備(かび)(りき)
所得功徳善根悉所得(しょとく)()(どく)(ぜん)(ごん)(ことごと)く)
恵施罪業之衆生罪業(ざいごう)()衆生(しゅじょう)()()す)

如何実現回向耶如何(いかん)()(こう)実現(じつげん)せん()
通六字名号嘉号(ろく)()名号(みょうごう)嘉号(かごう)
即南無阿弥陀仏(すなわ)南無(なむ)阿弥陀仏(あみだぶつ)(つう)ず)
圓頓一乗純無雑(えん)(どん)一乗(いちじょう) 純無雑(じゅんむぞう)
易行易念易乗托易行(いぎょう) 易念(いねん) 易乗托(いじょうたく)
他力回向真宗義他力(たりき)回向(えこう)(しん)宗義(しゅうぎ)
因大悲慧力(ひろ)大悲(だいひ)(こう)()(ちから)()る)
聞信歓喜無上樂(もん)(しん)歓喜(かんぎ)無上(むじょう)(らく)
凡夫由念成佛道凡夫(ぼんぶ) (ねん)()(ぶつ)(どう)(じょう)ず)



Friday, May 15, 2015

會救妳喔


讚岐有位妙好人叫做庄松。這人沒有讀過多少書,且是個窮人。大阪有同朋因為無法獲得信心而去拜訪庄松同行,因是特地去拜訪他,所以帶著「想聞」的心。大阪的同朋對庄松說:「請告訴我往極樂之道」。正在門口掃地的庄松同行就把掃把放在地上,雙脚倒立著。請大家細細品味此事。又有一次,庄松同行在寺院被請問:「請告訴我要如何安心」時,「我要說了請注意聽好喔」,就上到高座說:「老婆婆,會救妳喔」。於是,他問老婆婆:「如何呀,妳聽到了嗎」。「我聽到老婆婆, 會救妳喔」。「那樣是還沒有聽到呀」,「我再說一次,請注意聽喔」,「老婆婆,會救妳喔」。問:「怎麼樣,聽到了嗎」。答:「聽到老婆婆會救妳喔」。「還是沒有聽到呀。再說一次,這次真的要聽進去呀」,「老婆婆!就那樣地救妳喔」,那位老同朋「啊!」地低下了頭。這就是「聽到了」呀。說「我聽到救妳喔」是畫蛇添足呀。


彌陀誓願不思議


阿弥陀经佛真慈悲,不分别、不执着,分分秒秒,念念回向功德,确保我往生无障碍。


「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
謝謝您,阿彌陀佛!



阿弥陀佛的清净功德,是不会被众生的烦恼恶业所污染。


南無阿彌陀佛的含義是,「彌陀誓願不思議,必定救度我往生。」

净土和净土真宗五则


()
净土宗,是缠着阿弥陀佛往生净土。
净土真宗,是被阿弥陀佛抱着往生净土。
一个自力心很重,眼光一直停留在自己身上。不肯定自己的前途方向。
一个自力心已被佛所溶化,专注力投射在佛力不思议里。肯定弥陀不离不弃。

()
净土宗,是追着阿弥陀经佛跑,心不定,不知如何。
净土真宗,是被阿弥陀佛逮住了,很福足,很快活!

()
净土宗,是心心念念回向弥陀净土,求愿往生,往生不定。
净土真宗,是领纳阿弥陀佛心心念念回向的真实功德,铁定往生净土。

()
净土宗,需修饰门面,庄严相好,洗心革面,求佛哀悯,愿往生。
净土真宗,无需修饰门面,本来样子,无分善恶,佛力主持,平等施救。

()
净土宗,看重临终正念,清醒中念佛,等待佛菩萨,出现接迎往生净土。
净土真宗,重在平时闻获弥陀悲愿,不离不弃金刚信心,得大欢喜; 不重临终正念,昏迷中死去也无妨依旧往生清净报土,佛力故。

Tuesday, July 1, 2014

无 限 的 阿 弥 陀 Amida the Infinite



久雄老师
下面的十三篇文章是对亲鸾大师《净土和赞》前十三首赞文的阐释。每一篇都独立完整,也与其他篇章互相关联。这些文章的目的,是让我们能够贴近亲鸾大师的内 心,体会他深刻成熟的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源自他对阿弥陀微妙的救度之法的深邃洞察。这十三首和赞以阿弥陀的十二光为核心。十二光出自《佛说无量寿经》的记 载,表明佛光有种种不同的功能与效用。总的来看,这些称号都把阿弥陀描述为“无限光明之佛”。
亲鸾在追随他的先驱,印度、中国、日本的七位高僧教导的同时,也揭示了他们教诲中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他力教”。他发现宇宙之中真正 存在的是阿弥陀这位无限者,与他的净土世界;在终极意义上,只有阿弥陀本具的力量──他力──在运作着。那么,什么是“我”,又有什么是“我的”呢?
亲鸾为生命提供了新的意义指向,并且帮助我们找到应当走的路,我希望这些文章能成为大家的指南。

 

1  法身的阿弥陀

弥陀自成佛已来,于今已经历十劫
法身光轮无边际,遍照世间众盲冥

当乔达摩成为名号“释迦牟尼”的佛时,使他成道是“法”(音译达摩,梵文Dharma) 而不是他个人的力量。在他领悟法的那一刻,他便拥有了法的力量,也就是说,他在不失去凡夫肉体的同时证得了法身。佛陀将余生致力于为同胞们解释法的意义与 实证的方法。通常,他用语言进行说教,但是更经常也更重要地,他采用一种直接的灵性沟通方式──三摩地(或称“三昧”)。我们这些大乘佛法的信仰者,相信 法能通过三摩地传承,并借助以三摩地为基础的修持寻求解脱。
根据释迦牟尼住于弥陀三昧中演说的《佛说无量寿经》(简称大经),阿弥陀曾是一位名为“昙摩迦”(音译,意为“法(真理)”的宝藏)的菩萨。他发了四十八愿后,广修功德,在十劫前成就了佛道。“劫”是无法计数的时段,这个词常用在描述超越境界中发生的事件。成佛之后,阿弥陀与释迦佛一样证得了法身。他有别于释迦牟尼之处,是阿弥陀选择留在超越的境界,而释迦则选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经验世界成佛。
阿弥陀住持的世界称为极乐净土(梵文Sukhavati,音译“须摩提”),此世界与佛的法身无异。净土本来即是阿弥陀之体。因为在超越之境,根本没有个体存在(“正报”)与其环境(“依报”)的分别。净土中实际存在的是无边的光明──大慈大智的光明。在真宗的术语中,令人瞩目的是,阿弥陀与净土的名号都以“光”为根本。亲鸾宣称:“(于净土真宗),佛者则是不可思议光如来,土者亦是无量光明土也。”(《教行信证》“显净土真佛土”章)阿弥陀相好光明之身,与净土之种种功德庄严(如净土三经中的详尽描述) ,都是这一超越之光的显现。
让我们反观这个经验世界的本质。佛把这个世界称为“娑婆”(梵文Samasara的音译,意为“堪忍”),在此世界中,有情众生被盲目的激情(“无明”)所 驱策,执著外物,造作种种恶业,因此轮回生死,无有穷尽。因起惑而造业,累积的恶业又成为推动生死轮转的永恒动力。反观自己与他人,亲鸾悲叹:“从无始已 来,一切群生海,流转无明海,沉没诸有轮,系缚众苦轮,无清净信乐,法尔无真实信乐。”(《教行信证》“显净土真实信”章)
对于无法从这个娑婆世界解脱的我们,净土为我们提供了庇护所。因为超越之境充满着真理之光,根本没有驱使我们造作恶业的无明与妄想。
充满净土的法身之光也遍及娑婆世界的每一处,世亲菩萨,净土真宗七祖的第二祖,简要地称之为“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尽管我们尊崇敬拜阿弥陀佛,认为他似乎 是在我们知识经验领域之外的某处,但在阿弥陀看来,并没有什么把我们从他那里分隔出来的界限。无论我们在何处,佛的光明都照耀着我们。尽管眼不能见,我们 却可以感受到,并且为这一切时不断的摄受满怀喜悦。 

2  智慧与真理之光

智慧光明不可量,世间有量诸色相
一切无不蒙光晓,故应归命真实明

阿弥陀是光明之佛。光明代表智慧,如真宗三祖昙鸾大师说:“佛光是智慧的显现。”(按:即《往生论注》卷上:“安乐国土光明,从如来智慧报起。”)因为阿弥陀的光明没有边际也无法测量,所以他也被称为:“无量光佛”。
在我们这个经验世界里,一切都是有限的。我们的身、心、灵性以及环境都是有限的。无论我们创造出如何高深的观念与思想,其广度与深度仍然是局限性的。我们 灵性的力量同样受到限制。追求最高觉悟的努力,如果只是依靠自身有限的能量,就注定要失败。长久以来,我们的问题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在各方面都是有限的。然 而,无可否认,我们对于无限有着强烈的渴望,我们想得到永恒的生命,无尽的快乐与幸福,无拘无束的自由,等等。净土真宗对这些欲望又有什么看法呢?净土, 依经典所述,是“极乐世界”的,在那里出生的众生没有痛苦,享受种种快乐。他们寿命无量,身体外形美好庄严,无法言喻。因此,净土看起来与所有幻想出来的 乌托邦没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许多人怀疑净土的性质,有种种想法,例如:尽管佛并不真实存在,但这些对阿弥陀的描述可以给我们希望,鼓励我们行善。
净土三经与净宗七祖及亲鸾的论著教导我们说,净土是基于真如实相的“实在”世界,我们的经验世界则是虚幻的,它们产生于心识深处的无明。而我们的理想,追 求等等,无论多么高尚,都不可避免地被无明污染,受妄想缭乱。阿弥陀智慧之光不断照耀我们,驱除我们心中的无明黑暗,并为我们照亮应当遵循的道路。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看不到阿弥陀的光明,应该怎样才能觉察到它呢?”
答案是:“通过听闻名号。”
光明与名号都代表阿弥陀的全部佛格(personality),力量(power)与功德(virtue)。 如果说光明是名号的可见之体,那么名号就是光明的音声之形。二者共同运作,使我们觉悟到阿弥陀佛普遍与绝对的拯救力量。“闻其名号,信心欢喜”(大经)是 向我们开启的唯一道路。“闻其名号”能令我们思维并领解阿弥陀的智慧与慈悲,一劳永逸地将我们从狭隘的生命世界中解放出来。

3  解脱之光

解脱光轮无边际,一蒙光明照触者
皆离有无二邪见,故应归命平等觉

通常以三十二相来形容佛的肉身庄严。这表示他是具有超世神力的“超人”。我们在其他经典中也得知,与其他众生相比,佛有十八种特殊的品质(按:即“十八不共法”,不可与“八十随形好”混同。)大乘佛法以各种名相来描述佛的基本特征。根据《涅槃经》,佛有三德:法身、般若与解脱。
法身是佛的本体,他恒存,遍在,常住不变,净光庄严。究其实,法身是一切存在的本质。它超越一切现象,同时也涵摄一切,其大无外。换句话说,法身就是存在的一体性,自足而不可分。
第二德──般若,是了知终极实在的智慧。终极实在超越基于主客对立的知识领域,所以真正了知终极实在的直觉智慧是非对象化的,通过内省直入不分主客体的存在本质。昙鸾大师说真正的智慧是“无知”的境界,因为无知,所以无所不知。(按语出《往生论注》卷上:“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法身、般若二德是不可分的。法身是只能通过般若直觉了知到的终极实在,而成就般若的人就会证得法身。
第三德是形容彻底的自由境界。它是从业力的束缚,及因此导致的娑婆之苦中解脱的状态。解脱之德,是证得般若后的自然结果。
《净土和赞》前三首赞辞就是与阿弥陀佛的这三种功德相关。在前两首赞辞中称颂佛的法身与超越智慧之后,亲鸾在第三首中赞叹佛的解脱之德。这里应该特别留意的是,佛的三德都包含在“光明”这一象征中,它具有摧毁幻像,唤醒我们领悟真实的力量。
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解脱光明,是当我们根深蒂固的对所谓“存有”(existence)的执着被揭示之时。我们常常无意识地执着于似乎我们的那些“自我”,似乎他们真实存在。从这种执著中,就产生种种自他邪见,引发我们深重的情执,造作种种恶业。“空见”也违背真知实相的道理,执“空”与著“有”同样荒谬,因为它们都基于对“有”的否定性偏执。
昙鸾大师说:“平等是存在之物的本质。”(按,语出《往生论注》卷上:“平等是诸法体相”)通过消除“有”与“无”的二元对立观念,阿弥陀的光明引导我们去领悟真如,过上真实、有意义的生活。 

4  无碍之光

光云无碍如虚空,一切有碍不能障
无不蒙光之润泽,故应归命难思议

我们已经看到,阿弥陀的光明代表了他的根本法身,超越的智慧和不受业力束缚的究竟自在。阿弥陀作为报身佛,永恒地享受三德生起的无上法悦,同时,他以光明摄受一切众生,让他们能够平等分享他的法悦。
这首赞文颂扬了佛光的遍照与无碍之德。这不是两种不同的品质:既然佛光不被一切法障碍,它当然就能遍照一切处。真宗二祖世亲菩萨以“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来 形容阿弥陀,拥有这些光明功德的佛。世亲菩萨在“观佛三昧”中亲见阿弥陀佛,他在《往生论》中以此称谓来表达他对佛的虔敬,并赞叹他的功德庄严。
亲鸾特别为这一尊号所感动,从中他发现了深刻的拯救意义,他甚至将这一尊号与传统的“南无阿弥陀佛”并列。(按:“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真宗常用的十字名号)在《尊号真像铭文》中,亲鸾解释说:佛就是遍照十方的光明,不被众生的无明与恶业障碍。(按:语见《铭文》第四条:“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者,即阿弥陀如来,此如来是光明也。“尽十方”,尽即悉也,尽十方世界悉皆遍满也。“无碍”,无障碍,不被众生之烦恼恶业所障碍。)
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事实上,肉身的存在,就意味着当我们的意志驱动我们追求更高境界时,常常要面对不可逾越的障碍。从佛教的角度看,真正的障碍在我们内部。在我们寻求心灵真实的安祥(“涅槃”)之境时,盲目的激情,例如贪婪与嗔恨,就会成为障碍。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如果灵性的障碍(佛教称为“无明”,梵语avidya)使他的心智阴沉昏乱,就会成为他觉悟的主要障碍。
阿弥陀的无碍光明表现在,无论我们的无明与烦恼是多么顽固地拒绝屈服,它都能直入我们生命的核心。佛光是源自本愿的力量,它遍照一切众生,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他们从幻像与痛苦中解脱。
最奇妙的是,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当阿弥陀之光抵达我们存在的核心那一刻,这个核心自然消失了。随着它在慈悲与智慧的光明中“溶解”,我们全体为阿弥陀所摄取融入。我们为与“无限”合为一体而庆喜,并欢乐地称念他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
佛光的运作不可思议。它唤醒我们觉悟到它无边而永恒的存在。因为佛光,我们“看到”佛的光明,正如我们因为阳光而看到太阳。为什么我们不归依于那位不可思议者呢? 
5  清净之光

清净光明无对比 遇斯光明之众生
一切业系悉皆除 故应归命毕竟依

这里将阿弥陀的光明描述为“清净”光,与真宗的其他一些关键词汇相同,“清净”一词有极深奥的含义:我们愿生的是“净土”,阿弥陀也常常被称为“清净”之佛。《无量寿经》早期的中文译本中,有一部把佛名译成“无量清净佛”(按:指《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净宗初祖龙树菩萨也称阿弥陀是“清净者”。不单是阿弥陀与他的国土清净,佛的名号也包含了清净功德。这一功德通过佛名传递给我们,并成为带我们到净土的伟 大力量。同样的,信受佛名与相信阿弥陀的拯救的心境也是清净的。因此,绝对的信念(“信心”)也叫做“清净心”、“清净愿”等等。
在《往生论》中,世亲菩萨分别解说了净土的十七种功德庄严,其中第一种就是“清净”。昙鸾解释说净土的本质就是清净庄严的,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受污染。(按:《往生论注》卷上:“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句下注:“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他 进一步辨别了真伪两种功德,“不实功德”由世间善所生,它能带来善果与快乐。但这类功德与绝对的真理并不相应,所以被断定为“颠倒”、“虚伪”。“真实功 德”是从菩萨的智慧与清净业力产生的,并能最终成就庄严的佛身与佛国。这种功德与真如相应,以清净为特征。它不违“二谛”(即相对与绝对),所以不是颠倒 的;它能引导众生到达清净世界,所以不是虚伪的。
昙鸾还解释说,阿弥陀的净土之所以清净,因为它是已证得无生法忍的法藏菩萨的净业所成就。换句话说,法藏已证得诸法空性。(按:以上基本是对《往生论注》“观彼世界相”至“净光明满足”章句的取意文。)
“清净”一词在大乘佛法中有两层含义。首先,“清净”意味着没有烦恼、执著摆脱从无明生起的恶业;其次,它有净化其他众生的烦恼尘垢的能力。前者是本真之体,后者是救度之用。这些都表明净土不单是本质清净,更重要的是,它有净化有情与无情众生的能力。
当我们遇到阿弥陀的清净之光,我们的一切业系(karmic bonds)和污垢都被清除,只留下清净明朗的信心。于是,随着无明之暗被永远地驱散,我们发现自己完全重生为灵性的觉者。阿弥陀佛,这位能够净化一切,力量无穷的“清净者”,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我们应献上至诚的礼敬。

6  阿弥陀是谁?

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亦名光炎王佛
三途黑暗蒙开启,故应归命大应供。

我们谈论着阿弥陀佛,似乎他确实无疑地存在着,而他的光明也真的照耀著我们。但是……“阿弥陀是谁?”
这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老问题。问这个问题的人们包括,初次接触真宗的人,宗教学者,其他法门的佛教徒,甚至,是净土法门的虔诚信徒。
最简单的问题往往最难回答。尽管在传统教理的框架中这个问题有现成答案,我们还是会不断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就算我们找到似乎正确的答案,运用哲学理论的范 畴解答了所有有关阿弥陀的问题,我们还是会继续不断地问这个问题,直到我们最终确信,是阿弥陀本人用这个问题唤醒我们了解他永恒的存在与广大的慈悲。事实 上,这个问题会更进一步引出另一个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我是谁?
两千多年前,“阿弥陀是谁?”的问题在释迦佛那里被提出,他给出的答案形成了大经的基础。这部经从因果的角度解说了阿弥陀佛以菩萨身发愿成佛的经过。与“无量寿佛”(梵文:Amitayus)相比,“阿弥陀”作为“无量光佛”(梵文:Amitabha) 受到了特别的强调。大经中,有十二个别号形容阿弥陀的光明(现存的梵文本则是十九个)。对佛光的庄严威德颂扬非常具体细致,其中说到:“其有众生,遇斯光 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生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上卷)
三涂是地狱道、饿鬼道与畜生道。这三道代表了我们内心制造恶业的潜在倾向,这是根本无法用我们有限的善行来抵消的。阿弥陀的光明照破了所有这一切,并将我们的业力之流转向觉悟。因此,阿弥陀是大应供,是值得我们真诚礼拜与供养的圣者。

7  业力之垢

道光明朗色超绝 故亦名清净光佛
一蒙光照之众生 业垢消除得解脱

在真宗里,信心有两个方面:对自身恶业的自觉,与对阿弥陀拯救力量的深信。净宗第五祖善导在解释《观经》“三心”时说: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两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观经四帖疏》“散善义”)
这些对人类本性及其命运的反思,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决定性的答案。善导给出了一幅我们飘流业海的真实图景。我们每个人都根据其因果进入延续性的生存,与他人无关,是自己造成的业力之流,使我们在六道中辗转不停,丝毫没有解脱的希望。
善导对人的真实状况与阿弥陀拯救之力的解说,得到了其他净土祖师的认同,并成为净土教“信”的标准。然而,亲鸾完全否定了信仰者信念中任何可能源于自力的“信”(faith or belief)。他所教导的“相信”(believe)或“信任”(trust)不能从通常的字面意义来解释,相反,他要求我们放弃我们的信心和信仰(faith or belief),因为这些都无可避免地根植于“我执”与无明冲动,他甚至鼓励我们完全丢弃自我!当我们把自己彻底交付给阿弥陀,我们就活在佛的智慧与慈悲之光中。
阿弥陀的清净智光一定会穿透我们存在的最深处,并消融我们顽固的业障束缚。当我们的恶业被阿弥陀的净业所消灭,我们就能分享佛的“清净行业”,并以称颂佛名(“念佛”)来表达我们的感谢。

8  法之喜悦

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亦名欢喜光佛
光所至处得法喜,故应归命大安慰

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地躲避痛苦,寻求快乐。没有“快乐原则”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与科学的发展。然而快乐的定义却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来说,感官欲望的满足是第一位的,而另一些人则从美感或知识的求索中获得更高的快乐。
其他宗教往往对信徒提出特定的道德或修行实践作为得救的条件。这里的得救,是指未来永恒的快乐与幸福。佛教徒的涅槃观念却不同。以佛教徒的观点,生在娑婆本身就是痛苦的,我们在今生享受的快乐,究其实,不过是伪装的痛苦。那么,真正的快乐又是什么呢?
昙鸾辨别了“乐”的三种层次:一是“外乐”,是五种感官经验到的快乐。二 是“内乐”,是从禅定生起的快乐。第三是“法乐”,从喜爱接受佛的功德而获得的智慧中生起。昙鸾认为,这三种快乐中,“内乐”胜于“外乐”,“法乐”又高 于“内乐”。他解释说,法乐“是远离我心(自我的执著),远离无安众生心(自私之心),远离自供养心(骄傲高慢之心)。”这种快乐最后成就了“妙、乐、 胜、真”之“心”(以上是《往生论注》卷下“妙乐胜真心”一句注释的取意文),这是阿弥陀为了使信仰者生到净土而无偿送出的礼物。
我们一般以寻求快乐的原则来思维和行动,但与生俱来的愚痴(“无明”,avidya)障碍了我们认知真理,我们实际上是在徒劳地追求虚假的快乐与幸福幻像。真正的幸福必须从真实的智慧生出,这一智慧是来自与佛的心灵感应。
尽管我们不情愿接近佛,从大慈悲心海中化现的佛陀却接近并进入我们的心灵。阿弥陀的光明能够让我们领悟真理——关于我们存在的真理,——并给予我们真正的 快乐与幸福。因此,对于那些在沮丧与痛苦的丛林中迷失的人们,阿弥陀是伟大的安慰者。他祛除我们怀疑和焦虑,在我们心中建立起清净、喜悦与坚定的信心。 

9  知识与智慧

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亦名智慧光佛
一切诸佛三乘众,咸共叹誉应归命

佛教对“知识”与“智慧”的用法和一般不同。一个渊博的人并不总是明智的,而一个白丁可能会比那些博学多闻的聪明人更快地了解佛法。由智慧引导的知识是有益处的,但是一味地累积知识,不论是在真宗还是世间法上,都是弊大于利。
修持佛法的全过程,可以根据智慧的开发程度划分等级。尽管智慧实际上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它还是能够通过培养提升到到更高的水平,直至成佛。“八正道”与“六度波罗蜜”就是为开发智慧进而成就佛道设计的实践体系。
第一类圣者称为“声闻”,他们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努力消除自我的执著,最终证得无我的智慧。第二类是“辟支佛”,代表更高层次的智慧,因为他们能在没有导 师的情况下修行。以上两类圣者合称为“二乘”,——“乘”表示“教义”。第三类,“菩萨”,他们已经去除了自我的执著;同时,由于觉悟到“互即互入”的真 理(reality of universal inter-relatedness),他们对一切生灵都怀有无尽的慈悲。他们的智慧,即使是在菩萨道的初地,都无比深奥。与这些圣众相比,我们凡夫真是智慧浅薄。或许我们聪明而且博学,但我们仍有根深蒂固的邪见与无明,所以我们的判断与抉择从来不曾让我们接近佛的智慧。
诸佛都拥有超越声闻、辟支佛和菩萨们的深广智慧,但是每一尊佛因地所发誓愿不同,各有不同的度众方式。阿弥陀的智慧能够最有效最彻底地使我们从娑婆的幻像与痛苦中解脱出来,诸佛都赞叹阿弥陀的智慧并劝导我们归命于他。
虽然我们根本没有自救的智慧,但阿弥陀以智慧之光唤醒我们,引导我们去领受佛的崇高智德。当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赤裸裸地,充斥着盲目的激情和邪恶的观 念,——的一刹那,我们的根本无明就永远消失了。“智慧光”使我们明白,无论我们的生命是多么污秽,阿弥陀的“无量寿”完全地包容摄受着我们。

10        忆念不断

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
闻光力故心不断,皆得往生故顶礼

在修行成佛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正念。没有正念,我们不可能修行成功。在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和其余的修持法门中,正念都被视为觉悟不可或缺的条件。
正念就是将我们的心集中于一位佛陀或者一则教理,进入深刻的禅定,从而达到更高的灵性水准。
从佛教创立于印度之初,所有的佛教徒就被特别地强调:要时时忆念佛、法、僧。凡皈依三宝的人就是一位佛教徒,应该在一生中时时刻刻忆念它们。同样,成为真宗门徒,就要皈依阿弥陀佛,及他所代表的法,和那些传承此法,并且协助佛解救我们这些苦难众生的菩萨圣众。
我们皈依阿弥陀佛的时候会合掌礼拜并且口称佛名,更重要的,是以真诚的心不断忆念阿弥陀。以上诸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真宗特有的祈祷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领受到阿弥陀的拯救力量并确定得以往生净土。
在《往生论注》里,三祖昙鸾强调了祈祷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辨识了信的三种层次:真诚(“淳”),专一(“一”),相续。昙鸾还进一步阐述了这三者的关联性: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其余两个也不可能存在。如果一个人的祈祷真诚而专一,他的心念自然相续,不受扰乱。(按:此处是《往生论注》卷下“三不三信”的取意文)
对佛的相续忆念,能够不轻易被其他念头扰乱,不受无明邪见污染,只有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由于阿弥陀的力量以光明显现,那些觉察到光明的人(无论是直接通过观想或是听闻),都会感受到阿弥陀不可抗拒的拯救之力,自然而然地以全心全意的祈祷交付自身。
对阿弥陀的真诚不间断的忆念,不是将我们导归他的单向行为;这是一个双向管道,通过它,阿弥陀佛的心与我们的心感应道交。
阿弥陀的心与我的心已合为一心 ──南无阿弥陀佛。(按:上一句还停留在理论的认知,所以用“我们”这一普遍性称谓。此句则完全表露作者的灵性体验,所以用“我”,这是绝对个人化的表白。可以对照亲鸾圣人的名言:“弥陀五劫思惟之愿,细细想来,单为亲鸾一人耳。”)

11        拯救之法

佛光除佛难测量,故亦名难思光佛
十方诸佛叹往生,称扬弥陀之功德

我们佛教徒相信业力的法则,我们被教导说,在我们的“身-心”存在与表象世界背后,业力操纵着我们精神与肉体的行为,并且产生后续的果报。根据这一法则,我们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今天的状况是过去行为的后果,未来的状况也是今天行为的结果。
然而,业力法则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每个个体的行为过程都错综复杂,一再与他人交叉,并且影响他们。因此,要分辨一个人的现状究竟有多少是他昔日自发 行为的后果,又有多少是他所属群体的“共业”,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因果法则与缘起法则的相交点。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皈依的佛法的框架。
在恶行与恶报的无尽循环中,我们无助地被业力法则所掌控,在娑婆受尽无法言喻的痛苦。我们大多数人都错把业力法则当成宿命论,因为表面上看,我们对改变这一进程实在无能为力。对这一法则无知,我们就愚蠢地重复着起惑、造业与受报的恶性循环。
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第一位在真正意义上发现业力法则的人,他了解它所有的细微变化、深度,及其在所有层次无限开展的领域。与物质世界定理的发现一样,我们了 解业力法则就能够利用它。束缚着迷茫的凡夫俗子的无情业力,能够被有效地转化为促使我们道业增长,并最终达成觉悟的力量。
阿弥陀还是位菩萨的时候,他彻底地了知业力法则,并且更进一步思维,发现对于我们这些无明愚痴的众生,唯一可能的拯救之路,就是名号的救度。他立下誓愿, 行菩萨道,成佛,建立净土,展开对苦难众生的无尽救度,这一切过程都完美地遵循着业力法则。他通过名号将他的功德转让给我们,使我们得以往生净土,——真 实,美好,幸福的涅槃境界,也同样与因果道理相契。因此,一切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的胜妙成就与功德。 

12        无限的阿弥陀

神光离相难名说,故亦名无称光佛
因光成佛之光故,十方诸佛共赞叹

佛教中最重要的名词无疑是“佛”与“法”。由于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这些词便有了多方面的意思。虽然对“佛”的解释因法门,宗派的不同而有异,在一般 的用法上,“佛”特指历史上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禅宗认为,“佛”是离一切言说的真如,只有通过精深的冥想才能直觉了知。一般而言,大乘教义中有三种佛 身之说:1)法身(梵文dharmakaya),作为真如的佛;2)报身(sambhogakaya),功德圆满的庄严身相;3)化身(nirmanakaya),以天、人等等的有形之身示现的佛,或者幻化之身。
据大经所载,阿弥陀佛在十劫以前已经成佛,在无量劫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他成就了圆满的功德。因此,如善导大师所判,阿弥陀是报身佛。阿弥陀化现出无比庄 严光明的广大佛身,放射无量光明调熟并拯救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他拥有无比的力量,能够惠赐我们功德与力量,洞察我们并和我们相感应,这些都与他往昔为菩 萨时立下的大愿相一致。
尽管阿弥陀是个别的报身,他同时也与诸佛共享法身的崇高品质。从法身的角度看,诸佛无二无别,与真如同一体性。所以说,大乘佛法中用来形容事物的绝对状态的“一如”、“真如”、“实相”、“法性”等都是“法身佛”的同义词。
亲鸾接受了阿弥陀是报身佛的传统教义,但他同时也把佛当作三身不可分的整体。亲鸾在《教行信证》的“证卷”中这么说:
“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阿弥陀的根本身相超越一切,无法形容,但是根据被拯救与开导的对象的需要,自然有无数的应化示现。于是“不可称说的阿弥陀”就有了特定的名称和形体。在这一自身显现中最重要的是誓愿,尤其是第十二愿,法藏发愿要成为无量光明之佛。因此,亲鸾在《唯信钞文意》中说:
“从此一如(法性、法身)现形,谓之‘方便法身’,其相名‘法藏比丘’,发起不可思议之四十八大誓愿也;此誓愿之中,显现光明无量之本愿、寿命无量之弘誓之形者,世亲菩萨名之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也。”
值得注意的是,“阿弥陀”字面意义是“无量”。佛无限的智慧、慈悲,与穷尽十方遍入一切的力量,摄受着有情众生。凡是被阿弥陀永恒的存在与智慧之光唤醒的人,都会在佛中找到真正安祥的究竟皈依处。 

13、阿弥陀的十二光

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
释迦佛叹尚不尽,故应归命无等等

我们已在前面的赞文中认识到阿弥陀佛光明的不同层面。第一首赞辞是对作为法身佛的阿弥陀的概述,他遍及法界的存在被认为是万物的本源。从第二到第十二首赞 文都分别称叹佛光的特殊性质与功用。作为对上面的总结,这首赞辞通过佛光与日月——对我们而言最为辉煌重要的天体——之光的比较,概括说明了佛光的无上功 德。
在净土三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描述阿弥陀光明的不同方式。最短的《阿弥陀经》,只是简单地声称:“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观经》则极力呈现阿弥陀的光明庄严,并以天文数字来形容佛的身相。例如在第九观中有这样的说法: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观经》把阿弥陀作为观想的主要对象,相形之下,《大经》以阿弥陀的十二别名为基础,更为细致地解释了佛光的根本特征与功用。十二别名如下:1)无量光; 2)无边光;3)无碍光;4)无对光;5)炎王光;6)清净光;7)欢喜光;8)智慧光;9)不断光;10)难思光;11)无称光;12)超日月光。但这些仍无法完全说明阿弥陀。据《大经》:“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因为阿弥陀的光明庄严无比,能令有情众生速得解脱,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就算用一劫的时间,也无法说尽它的全部功德。
我们是多么幸福!能够在亲鸾与其他净土祖师的教导下,皈依阿弥陀的智慧与慈悲之光!佛光祛除我们的妄想与邪见,赋予生命以新的意义,引导我们安全地抵达彼岸,并源源不断地供应我们源自无量寿佛阿弥陀的清净力量。

南无阿弥陀佛